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
一号文件解读丨时隔近40年为kk体育何重启农业气候资源普查?
kk体育近两年,极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今年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上一次完成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已经是近40年前,此时重启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
新京报: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究竟是一项什么工作?
许小峰:农业气候区划是以涉及农业的气候指标为依据,如水、热、风、光等,通过气候学、农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科学方法,分析农业气候条件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归纳出不同区域农业气候条件和特征,将相似的和不同的区域进行归类划分,从而指导农业布局和生产。任务在于揭示农业气侯的地域差异,分区阐述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对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立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则是为了摸清“家底”及变化规律,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气候指标,还需要分析与这些指标相适应的农作物品种生长特征,形成与不同类型农作物适应条件的气候资源精细化分类,使气候条件成为发展农业的有利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
许小峰:第一次农业气候区划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到1985年才基本完成。1963年2月,中央、国务院拟制定农业规划纲要,中央气象局党组为了适应国家需求,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和规划服务,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1964年,中央气象局直属的“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成立,第一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议召开,正式启动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有14个省、区、市初步完成了省级农业气候区划。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曾被迫叫停,直到1979年才恢复,但到1985年,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其余省、kk体育区、市都完成了农业气候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及若干个县级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调查。
新京报:普查重启,是否因为这两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许小峰:是的。kk体育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已过去将近40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改变,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0年,我国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气候变化的“水热双增”态势导致我国活动积温每10年增加62.9℃,作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1.8天,东北地区玉米和黑龙江水稻可种植面积增加,南方双季稻区可种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气候变暖也导致我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kk体育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为此,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呼声再起。
许小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同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而2023年1月召开全国气象局长工作会议上,已特别强调研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这些部署和要求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弊害方面的科学性和针对性。40年前进行区划和普查时,我们掌握的观测资料还很有限,观测技术、设备和观测方法等跟现在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获取精细化信息,而且那时对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与现在相比差距明显,加上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多年形成的气候状态已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我国农业生产近年来从规模、品种、布局、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重新开展区划和普查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也相信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获取新的数据和研究分析结果,将能为我国科学指导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产生积极影响。
新京报: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目前,我国农业气象观测设施技术处于怎样的水平?
许小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文件里是这样要求的,“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000061)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建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农业气象监测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任务,否则会缺少基本依据,难以给出科学结论。
目前,在全国已建成的天气、气候监测网基础上,针对农业发展的需求,还建设了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2700余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大宗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另外,全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开展了农作物长势、农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监测评估工作。
许小峰:首先,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尚未完全覆盖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迫切需要优化完善站网布局。同时,农业气象观测站承担任务相对单一,主要观测大宗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缺乏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系统观测,迫切需要对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观测任务进行调整。第二,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农业气象观测仍以人工观测为主,业务人员定期到田间地头手动测定和记录数据,手段落后,资料获取频次偏少、时间滞后。同时,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较大,kk体育农作物品种和观测要素数量多,需要综合利用自动观测设备、卫星遥感、图像智能识别等各类观测技术方法予以解决,但目前这些自动化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尚不成熟,仍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第三,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气象部门已经积累了大量连续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包括作物发育期、生长状况、产量结构要素、农业气象灾害和农田小气候等,但观测资料在为农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用尚不充分。同时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加工处理能力薄弱、缺乏全国高时空分辨率的农业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产品,限制了卫星遥感资料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
另外,农业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现行《农业气象观测规范》需要修订,观测要素和频次应该进一步优化完善,需要增加关键农事期和重大天气过程中重要作物要素观测频次,取消部分使用频次低、服务效益不明显的观测项目。而且,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不完善,个别台站未严格执行观测规范要求,观测资料可用性不高。尚未建立健全覆盖农业气象观测全要素、全流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农业气象观测科研与业务融合不够,从事科技研发队伍体量小。
许小峰:中国气象局最近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下发了推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35年),制定了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具体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任务、加强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设备研发和业务应用、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产品开发和应用、加强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管理、加快农业气象观测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kk体育并细化了16条具体任务。我相信随着这些具体任务的完成,应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气象可以为农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