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23-4865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kk体育 > 新闻资讯

三农kk体育新闻十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03:47:37

  kk体育新闻要做到新鲜,对上就要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领会文件精神;对下勤跑基层,及时搜集基层的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在摸透两头的情况下,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kk体育、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这些年,包头市各乡镇各部门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三农”宣传提供了非常大的报道空间; “三农”在发展改革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这又为 “三农”宣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那么我们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应如何去反映和体现“三农”呢?

  先说说农民吧。笔者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农民,结果发现,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再只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家乡,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他乡创出了自己的一番新事业。有些农民进城从事大众贸易,有的办起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餐饮酒店,有的在异地创立自己的品牌,成立家族式企业,等等,这些农民在外或在家乡创业所取得的业绩让人赞叹。所以kk体育,以这种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为主体,反映包头当地农民崭新的形象、非凡的胆略和全新的追求,展示新世纪农民的新理念、新追求的报道就很让人们关注。这些人物专题片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观众说:农民已今非昔比啦!这些事例值得大家去学习和借鉴!

  对“三农”工作进行报道时,目光还是重点要投向农村和农民。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是改革的先行者,这30多年来,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系列专题《党旗在新农村飘扬——甲尓坝村的变化》、《党旗在新农村飘扬——王大汉村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个小村说起,从一个个小村子的变化, 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他们的做法切合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甲尓坝村是包头市近郊农村中率先发展起来的村子,村里的花卉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都住进了阔绰的小二楼,提前跨入了小康行列。而位于东河区南部的王大汉村,地处南海湖与飞机场的北边,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他们的仓储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并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均年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专题报道就是从观念大转变促使农民大创新、农村大发展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映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和在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的新型农民。

  利用电视新闻报道“三农”,应传播宏观信息。在对基层农业部门、各乡镇党政机关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进行报道的同时,能够传播宏观信息,能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电视新闻以它可变的小视窗上演“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组织元素去记录现场,推动新闻叙事。记者亲临现场,用最佳的位置、视角、距离去获得准确的、真切的、独特的资讯,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准确、有据、公正、客观,让“三农”状况得到摹写,丰富观众对“三农”的感知,进而促动农村干部对“三农”政策的普遍贯彻落实等积极行动,使事实、思想、感情的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宣传报道“三农”人物事件只是一种形式,其主题、灵魂、统帅是宣传报道国家的“三农”政策方针,因此,材料的选择、使用都应以表达主题的有效性来确定。?

  贴近“三农”实际,做好宣传服务,首要的是实现宣传报道的指导性、实用性,就是要能给“三农”的思想、行为以方向性的启迪和影响。报道内容必须有的放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既要考虑到政治需要,又要考虑到群众的需要。针对“三农”做好宣传服务,就是要加强宏观指导,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宣传。农牧业的季节性很强,农牧民在不同的季节里,所需要的科技和产品供销服务、农牧业信息、产业政策等应该成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三农”报道的主旋律。

  在贴近“三农”实际、做好服务“三农”宣传的同时,地方电视新闻媒体还必须要立足于地方特色,宣传报道要贴近群众生活。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观众,比较感兴趣的是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要想使宣传报道充满地方特色,就必须抓住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特貌,必须给宣传报道注入当地历史文化的色彩,必须热情讴歌当地的经济建设成就,必须敢于善于触及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尽可能吸纳普通观众广泛参与节目,使之更好地贴近百姓生活,这样的宣传报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从事多年的编辑记者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同一个题材的报道,每一个编辑记者做出来的采访报道是不一样的。有些编辑记者的节目做出来总感觉枯燥,采访乏味,这是大家都感觉苦闷的问题。就涉及到“三农”采访的方法技巧问题,一些优秀的编辑记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有两点笔者认为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首先,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以前我总以为,有关“三农”采访对象大多是农民,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采访中,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当时觉得,不就是采访一个小村子的经济发展嘛,问一下村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今年产量如何,与往年相比增收了多少等数字问题就行了。结果在采访中发现,自己所想的问题过于肤浅和简单,与之前设计的写作思路完全不一样,由于了解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些都在告诫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语言要有“农”味。作为采访农民的记者本身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农村采访过程中,使用当地方言采访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和笔者一样,不会使用当地方言,就要多下功夫,多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以及风土人情,这些都会给采访带来便利。同时作品语言风格也要有“农”味,这样更接近读者,感染力与亲和力也更强。

  报纸三农类新闻报道应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全面考量传播效果。应针对广大农民传输经验、创建典型,同时就社会之中的不良现象应形成良好的预警作用,构成有效的舆论监督。三农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选题角度尤为重要。应优选报道实例,形成丰富有益的工作经验。素材的选择应确保合理正确,强化舆论引导,重视普适价值。即便是选择一个普通农民创办图书馆并赢得政府支持的新闻报道事件,也可基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背景下,形成文化下乡的良好宣传效应,通过典型事例的报道对广大农民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提升综合影响力。

  报纸三农类新闻报道应有效的扩充信息容量,降低说教性语言,真正的面对当前社会问题。例如,人民日报报道了煤炭经济发展建设空前繁荣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新闻,反映出山西神木县快速推进煤炭经济发展,却忽略环境保护令农村人民受到了明显的威胁影响。该新闻报道了当地煤炭经济发展的特征以及农村大众生存状态。利用常住居民量、影响区域范畴与人口总量等信息的比对研究,配合清晰的污染图片,对神木县煤炭经济发展对农村大众生活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有关政策规定与具体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而后还进行了有关事件的追踪报道,利用回访、村民回答等方式进一步的映射出了事实状况,探究了有关机构治理不到位的问题。该新闻采用系列化的报道方式进行详细的论证,体现了说服力以及新闻报道的深度,为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直接证据以及有力数据。另外,报纸报道三农类新闻还应树立批判精神,以农民的视角入手,进行冷静思考。应注重法律类型新闻的启示引导作用,利用热点现象的评论激励大众进行思考,并借助民主管理体制以及公民道德有关案例引导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图片新闻提升总体感染力。应充分的把握新闻报道技巧,进而优化报纸三农类新闻报道的综合效果。应树立责任意识,针对农村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获取信息渠道相对有限的问题,以及辨别信息真伪性的不足。加之农村报业市场没有全面开启kk体育,报纸媒体应在农村区域形成优质的形象,赢得信誉。另外采编报道三农新闻素材工作中应体现实用性、把握服务性,做到及时、快速、全面,针对与农民核心利益关联的新闻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应进行整体、快速的深入分析解读,确保信息真实性,实事求是的进行报道,不应过多的掩饰以及粉饰。另外,报纸三农类新闻报道应关注民生,令农民享有话语权,确保典型事例以及揭露问题的平衡性,发挥舆论监督工作职能。采用生动的语言,反映真实农村问题,方能令三农新闻活灵活现,真正优化新闻报道效果。

  首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城市为载体的第二产业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各城市电视台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了城市,投向了工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注度有所削弱。

  其次,各城市电视台的采编、制作、播出机构都设在城里,工作人员也是城市居民中的一员,对城市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跳出农门跨进城门来到电视台,对农村的感情也逐渐淡薄了。“决定脑袋”,城市台的“城市人”对城市题材自然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进行报道,对农村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有所疏离,这导致“三农”题材更难进入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采编视野。

  第三,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生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城市电视台更专注于城市和市民。目前城市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几乎完全依赖广告创收,广告商出于销售商品或服务的诉求,必然对消费能力较强的市民群体格外眷顾。城市电视台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商,只好把新闻节目定位和选题方向更多地瞄准了城市和市民。

  不难看出,上述因素短期内都难以改变,要求城市电视台不顾实际地加大对“三农”报道的力度,恐怕难以持久。但这不等于说城市电视台就可以罔顾广大农村观众的需要,放弃自身报道“三农”、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当前,能够引起市民和农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及价格、就业政策、户籍政策、教育改革、社保新规等,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由于所处环境和利益关切有别,对同一件事,市民和农民却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城市电视台在报道这些领域的新闻时,不能仅从市民立场出发,及时反映市民的愿望和要求,也要从农民视角切入,充分表达农民的关切,求得报道内容和报道内涵的平衡。

  在报道视角上,实现双重关照,既要从市民立场出发体现市民的关切,也要从农民立场出发反映农民心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屏障被逐渐打破,市民与农民的利益也更加直接地“绑”在一起。比如,进城农民工供应偏紧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被迫停产,市民的就业和生活也受到波及;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对城市教育资源的供应和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这些都说明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如果仅是从城市以及市民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这些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比如关于“用工荒”的报道,观众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多是面向城里人的各种就业洽谈会,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等吸引人入职的新政策。至于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对如今的务工条件不满意,他们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却鲜有提及,而以农民工为主角,完全从农民工视角进行的报道更是稀少。

  在报道内容上,实现平衡呈现,可以采用分别报道、组合编排的方式,实现表达上的明晰和内容上的均衡。从新闻实践层面来看,把两种视角下的不同内容融合在同一条报道之中,在操作上基本不增加难度,但观众在收看时由于同时接收的信息较多,需要多一些大脑加工和分析,才能对同一条报道中的两个内容、两层内涵形成明晰的感受。与之相比,从不同角度分别报道、组合编排的方式,由于编辑记者事先已经对报道内容做了划分,指向更加明确,观众接收其中的信息更加容易。

  比如,在对今年的猪肉价格波动一事进行报道时,可以对市场供应、价格变化、市民感受等进行报道,然后再对生猪养殖户的经营现状、养殖成本上涨情况、下一步生产走势等内容进行观察分析。两条报道从两个角度切入,分别呈现,组合编排,不同的报道内容既可以相互补充,又有所递进;既可以同时反映市民和农民的不同关切,也可以让观众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自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就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在当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另一方面也有着愈来愈多的农业问题,加强对农业新闻报道的改革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农业新闻报道的研究,对实际农业信息的畅通传达,以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新时期农业新闻报道的要求分析。新的发展时期,对农业的新闻报道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农业的变化上主要体现在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在供球关系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供求不足到现在的基本平衡。还有是在生产的目标上已经从对量的追求向着质的追求转变。对农业的增长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已经向着科技投入以及资本投入的方向发展[1]。再有就是在农业发展的战略上也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的发展形势巨变的情况下,对农业的新闻报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农业报道方面能够加强重视度。从农业新闻的报道现状来看,在各大报纸上所占版面还相对比较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对于高质量农业报道方面城乡方面都有着需要,这就要能充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新闻报道在视野上要能加以拓宽。在对当前的农村形势方面要有冷静详细的分析,从新的发展视角出发,对农业新闻的报道要能加以全面性以及科学化的报道。对农业新闻的报道要充分注重对农业问题多反映,能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来报道新闻,想农民之所想,将一些实质性的农业问题加以反映[2]。只有在这些要求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有利于农业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对农业的发展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新闻报道呈现出的问题分析。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新闻报道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农业新闻热点和新兴的农业新闻热点此消彼长,这就造成了有的农业记者不知怎么处理。传统的农业新闻报道中的春耕备耕以及夏种夏耕等热点新闻,在当前逐渐成为冷点,在以往不被关注的农业新闻,在当前却成为了热点,例如农产品质量以及农药残留等。在这一报道的转化过程中,有的农业新闻记者对此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调整,对当下的一些新闻热点的报道还存在着选择性报道的现象。

  再者,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比较迅速,在农业产业的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就比较大,但是在农业新闻报道方面就没有完善化。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只是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也是一个高效益的产业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农业报道过程中,只是从群众角度为城市提供多少副产品进行报道,这样就使得农业新闻的报道没有注重全面性,有的方面就存在着缺位的问题。

  另外,新的发展时期,在农业新闻的报道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问题。有的农业新闻报道常常是顾此失彼,没有注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得以重视。或者是由于在考虑的层面相对比较多,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等问题,也使得农业新闻报道的不全面[3]。还有是报纸自身的因素也对农业新闻报道环境产生了影响,对农业记者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影响。有的报纸对农业新闻的报道不注重,主要是因为农业新闻不受关注,受众的兴趣不大,所以为了能最大化的盈利,就报道一些热点话题类型,对农业新闻的报道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对农业新闻的记者工作积极性也有着很大影响。

  为能保障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新闻报道能优化呈现,就要在策略上科学化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新时期的农业新闻报道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方法的利用下,就能有助于农业新闻报道的效率水平提高kk体育。

  第一,新发展时期的农业新闻报道,要注重通过市场眼光来看待问题。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来看,就要能通过对市场的了解进行调整新闻报道,要能让市场主体成为媒体主体。在以往对农村的调查方面,主要是深入到农业生产生活当中,但是这在报道上就比较缺少变化,所以要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带给传统农业的影响分析,将这些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对农业新闻的报道要能学会讲故事,有的读者会认为农业新闻的报道吸引力不足,比较的枯燥乏味[4]。这就要能结合实际的新闻读者的需求,将农业新闻的报道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这样就比数字说明更加的有效,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二,农业新闻报道要充分注重对“三农”报道思想观念的良好树立。在我国对“三农”问题加大关注的同时,新闻媒体在“三农”的问题报道方面也要能加强。农业新闻的报道就要能对“三农”政策充分有效的掌握,要将媒体服务“三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一些地方的农业新闻记者,要注重正确舆论导向的坚持,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政策方针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对“三农”发展形势要能有清晰的认识,并要注重大局的把控,要能针对性的对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加以充分重视。再者就要抱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农业新闻的报道方面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在具体的报道工作中,要能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报道的核心。

  第三,对农业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要多样化方法的应用来影响农村干部群众。加强对农业新闻报道的宣传工作,在对实际的农业新闻采编过程中,要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影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能让自己的见解最容易的得到农民的理解。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够针对性的对农村干部以及农民特征实施报道,以农民的角度对农业新闻进行报道,用农民所熟悉的语言以及方式进行表达[5]。促进农民群众对新的农业技术的学习,使其能及时性的掌握新的农业技术,这些就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新闻报道中要通过简朴的语言影响农村干部以及农民,启发农民能够树立新的农业观念等。

  第四,加强农业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能充分注重对农业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论在新闻报道当中加以融入,要对农业新闻的受众加以明确化,对农业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能有效加强。针对多数的受众心理对农业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及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农业报道的传播效果上能不断的增强。还要能对基层的实践以及新闻媒体的前瞻性紧密结合,在农业新闻报道的立意以及选材等层面的创新发展要能充分重视。对农业新闻的报道形式要注重创新,从而增加农业新闻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在农业新闻报道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良好发展。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新闻报道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些层面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对农业新闻报道的水平提高也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二道河农场广播电视局)

  [1] 韩学礼.浅析大农业报道观与从业者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4(06)

  [2] 张永青,周琪.农业新闻传播方式及效果[J].江苏农村经济.2015(04)

  [3] 沈智毅.“新闻追踪”,值得大力开发的报道形式[J].新闻实践.2014(02)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六年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因此,做好农村经济新闻,是地市级新闻媒体贯彻中央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农民群众对经济新闻的迫切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70-80%是农业人口,农民毫无疑问应当是媒体报道的主要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多的对自己生产、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经济新闻。地市级新闻媒体要认识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情感和实际行动上贴近农民,为农民群众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新闻,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而不是仅仅对“三农”问题进行无关痛痒的报道。

  尽管近年来,地市级新闻媒体明显加强了农村经济新闻报道,但是总体来看,关于农民的经济新闻和给农民看的经济新闻仍然偏少,这种现象与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也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新闻报道中却时常被淡化;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角度比较狭窄;新闻媒体及采编人员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重视程度不够;媒体从业人员大都出生或生活在城市,有些记者编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报道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专业素养和报道热情。上述原因导致农村经济新闻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肤浅化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采访、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题表达的力度。

  加强农村经济新闻报道、创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方式已迫在眉睫。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首先要认识到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情感上贴近农民,而不是为了遵从上级指示,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无关痛痒的报道。农村经济绝不仅仅是农民的几个致富案例,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不仅仅要面对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造成的困扰,还要应对和城镇人口相同的新型问题,如讨薪、医疗、子女教育费用等急需解决的忧虑。因此,经济新闻的报道视角只有与农民平齐,才能代表农民的真实夙愿。地市级新闻媒体要从总体上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在受众定位、栏目设置、报道内容等方面下功夫,要以“农村经济”为立足点,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拓宽报道面,通过多种形式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创造;要主动收集国家实施的各项农村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反馈资料,及时进行报道,为党和政府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依据。记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经济新闻资源。记者要写好农村经济新闻,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地了解农村、农民。只有“脚到”才能抓到“活鱼”。2012年10月,《亳州晚报》记者丁静在“走转改”活动中,来到谯城区一个偏远的乡镇,起了个大早去集镇走访,发现一个大院里天还没亮已人声鼎沸,原来是农民自发在这里交易地产中药材。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现象,通过深入采访,采写出消息稿件《“地产药行”乐了药农活了市场》,获得2012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试想,如果记者没有走基层的亲身体验,会发现这样好的经济新闻选题吗?吃透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地市级新闻媒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农村经济新闻亦是如此。2011年秋季,亳州市谯城区很多农户种植的冬瓜遭遇销售难,许多又大又好的冬瓜烂在了地里。在接到这个线索后,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在写稿时,在报道“销售难”现象的同时,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频频出现?采写了《传统蔬菜种植期待转型》一文,从农户的遭遇、某蔬菜专业村的成功、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性意见等方面,为农户指点迷津,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事实证明,在报道农村经济新闻时,媒体采编人员一定要吃透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各地有益的发展经验和农村实用经济信息。不仅可以采访农业经济专家学者,还可以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建言献策,对一些技术性强、涉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开展大讨论,让农民群众一起来参加大讨论,从而增强农民对农村经济新闻的阅读兴趣。

  地域特色是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之本,新闻圈内有句话“因为本土,所以亲近”。电视节目的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赢得观众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各种“活鱼”、“海鲜”、“土特产”变成色香味美的“快餐”,地方电视台恰恰具备了“快餐店”的优势,因为它就生活在生产这些“土特产”的乡土中,而这一优势在新闻性栏目中就更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因此地方台的新闻性栏目要抓住这一优势多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采写富有地域特色的新闻,根据观众的需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换句话说,只有观众身边的事和人才能引起他们的认同感,才能带动他们的参与感,才能拓展节目的发展空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地方台如能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本土文化、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自然风光等作为重要的新闻资源,并很好地挖掘其深刻内涵,让世人了解它,进而加以发扬光大,这样的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就极具吸引力。招远市的黄金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也是全国闻名的粉丝之乡,招远电视台及时抓住黄金和粉丝这一亮点,拍摄了《还金子本色》《黄金托起招远经济》《老牌龙口粉丝发展应有新思路》等电视新闻,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和当地电视台播出,不但对当地黄金和粉丝资源整合起到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提高了招远在全国的影响力,这些电视新闻也分别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新闻一二等奖。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创造力的最好体现,展示了自身的优秀文化,也就等于展示了本地人民热爱家乡的热情和建设家乡的创造力,这无疑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招远电视台拍摄的反映本地文化的《秧歌扭进奥运大舞台》《小剪刀剪出大世界》《招远农民画走进北京城》《老少爷们出画集》等电视新闻,既让当地百姓感到亲切,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把招远的文化融入了外面精彩的大世界。而招远电视台拍摄的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副总理的心愿》、获全省好新闻二等奖的《教育改革――跨世纪的呼唤》、《素质教育在招远》等电视新闻则是从关注教育的角度来体现新闻报道的本土性、贴近性、服务性,观众看起来亲切、易于接受,因而受到本地百姓的欢迎。

  定位准确是办好栏目的基础,地方电视台的收视对象农民占大多数,因而,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新闻理应面向广大农村受众市场,在“三农”上做足文章,根据农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农村群众提供具体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招远市是农业大市,关注“三农”一直是招远电视台新闻工作的重点。《招远新闻》60%以上头条都用来播发基层先进经验和模范典型,并开辟了“快马加鞭奔小康”、“调结构、促发展”等栏目,为“三农”做了大量宣传。自1992年以来招远电视台获得全国和省级好新闻的作品达40条,其中有20条是反映“三农”的新闻报道,如《省委书记到农家》《调整结构成为招远农民忙春的主题》《政策稳了,农民乐了》《庄稼汉当家说了算》《集体花钱村民把关》等。这些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报道反映了招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展示了新时期农民的新形象、新观念、新时尚、新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齐心协力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真心为农民服务,不仅要给农民带来致富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诉农民科技、品牌、信息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转变农民相对落后的旧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招远电视台针对农民渴望掌握科学知识,渴望掌握致富技术的迫切愿望,鼓励记者、节目主持人住到农家和农民心贴心地交朋友,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从农民的角度发掘新闻,采写拍摄出有血有肉的鲜活作品,如招远电视台拍摄的获得全省好新闻奖的《好瓜卖不出究竟谁之过》《农民办起整地公司》《干部示范带富一方人》《名牌救了穷山村》《绿证效应在招远》等,这些报道集科技性、知识性、服务性、新闻性于一体,面向老百姓,为百姓释疑解惑,为招远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招远电视台还针对农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不透的现状,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及时拍摄了《招远大农业开发见成效》《走特色路创致富业》《“一村一品”促产业扶贫》《麦田里的喜与忧》等,新闻报道针对性强,叙事论理入木三分,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实施精品工程,办出贴近时代、彰显特色、影响广泛的电视品牌栏目,是电视新闻立足传媒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策略,只有在广大受众面前树立起自己叫得响的品牌,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媒体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资源相对较少,但如果办台理念正确,栏目的内容和形式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栏目照样能创品牌。招远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评论《社会关注》栏目在创办之初就鲜明地提出用“特别的视角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你我”的主旨,正是基于“特别的视角”,招远电视台的《社会关注》栏目每周才会有不同的话题,如热点问题的争论交锋、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人物命运的真切展现等。这些夺人眼球的选题,既有翔实的新闻事实,又具有鲜明的思想观点,使观众在视听结合的艺术中感受深邃的道理。《劳动维权斩断“欠薪路”》以“辛辛苦苦一整年,春节拿不到过年钱”为话题,披露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春风行动》报道了2009年春天,由招远市各部门联合举办的以“送就业、送岗位”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上万名应届毕业生、下岗人员及农民工在招聘会上积极地寻找着就业的机会,享受着签约的快乐;《收获》反映了招远市新型农保工作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招远9万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围,不花一分钱每月就能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老人们老有所养,在黄昏收获着希望。这些报道充分体现了《社会关注》作为主流媒体的大视角和大深度。另外,再好的栏目定位,如果没有一个综合素质很强的制片人,这个栏目要想办好是不大可能的。地方台要想打造新闻精品栏目,就得公正大胆地使用综合素质好的记者当制片人。当然,制片人自身素质好,只是办好栏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要看制片人在栏目生产运行中的素质是否发挥运用结合得好。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确定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农村生活呈多元化发展,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挖掘不尽的素材。结构调整、订单农业、高科技知识在农村的使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的新变化、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老板弃商务农、劳务输出等都是在改革大潮中农村涌现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的主角都是农民,只在数字、会议、总结等一般性工作情况里打圈子,心中没有农民,不把镜头对准农民是写不出好新闻的。例如记者到农村采访禁烧秸秆的宣传落实情况时,没有急于拍摄村级干部是如何做工作的,而是走入农民中间,仔细询问他们的想法、看法,经过采访发现有一个村不但没有焚烧现象,还有部分农民在收购麦秸,原来他们引入了秸秆青贮技术,用秸秆发展养殖业,更有心灵手巧者利用麦秸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卖给城里人,记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提高经济效益的创举,便从这个角度采写了《秸秆成为香饽饽》的报道并配以编前话,新闻播发后收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咨询相关事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记者在采访时心怀农民就能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瓜棚猪舍,以平民的价值观平视生活的观察视角,与农民进行平等的交流,发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意见、新问题、新需求,这样发掘出的新闻就会获得农民的信任和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生产的作用。又如在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扶沟县,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表面上看大棚搭起来了、蔬菜长出来了,但“谷多粮贱”,由于缺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出现了蔬菜价格下滑、积压难销的局面,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了解这一情况后,从菜农的困惑、苦恼、希望等方面做了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分析讨论。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去采访,发现该县蔬菜市场又火了起来,原来一些有头脑的农民看到新闻报道后受启发当起了“蔬菜经纪人”,为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当地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疏通渠道、解决问题、维护菜农的利益,种种措施有效解决了蔬菜不好卖的难题。

  第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农民,换句话说就是在报道中要注入平民化意识。平民泛指作为非领导干部、特殊人物的大多数群众,电视是让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就要以平民的视点、视角分析问题,为平民服务,农民是平民的一部分,电视新闻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就要力求平民化,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写领导时政活动时,会写成某领导到某地调研指出什么,最后强调什么,形成了一个模式,通篇是八股文式的空话、套话,而且很难听到农民的声音,受众也不喜欢。比如省委书记视察花木基地生产情况时,记者注入平民化意识,选择省委书记和花农们热烈交谈的一个场景,记录现场家常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把省委书记希望花农做大做强玫瑰深加工、早日奔小康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新闻用实实在在的声音和画面,既反映了领导体察民情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反映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使农民如沐春风。

  由此不难看出,新闻报道平民化在叙事上更注重新闻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理、动老百姓的情,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事实证明,当记者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农民,时刻想着怎样做出农民喜欢看的节目,树立平民化意识,运用百姓视点关注国事家事,就能零距离贴近农民,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编辑记者在确定表现形式时也要做到心中有农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打破僵硬教条的表达,充分调动画面、解说kk体育、同期声、音响、字幕等电视元素,使新闻以最恰当的方式、最吸引人的形式把信息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同时,“三农”电视新闻的解说和播音者也要心怀农民,多一些平民意识。说教式的灌输必将被农民所抛弃,他们听惯了自己的语言,喜欢平等的交流。解说词要力求简短朴实、节奏明快,设问、反问等句式的交替使用,民谚、俗语的灵活穿插,这样会使语言跌宕活泼,富有民间韵味和生活气息。同时在采访中注意提炼农民的语言,真正出彩的语言都出自老百姓之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将播新闻变为通俗、流畅的“说新闻”,这样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平等的交流也更易被观众接受。

  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多一些平民意识。少用或不用乡村干部的官腔、官话,多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比如在采访农民对农业税下降后的感受时,一个农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农业税下调加上粮食直补,我一二十亩地少交700多元,喂几头猪一年才有这个收入,现在党的政策真不赖。”麦农那黝黑的面孔、朴实的语言,比记者挖空心思用尽笔墨罗列数字,极尽赞美形容歌颂要生动、真实、可信得多,一个精彩的同期声胜过大段的解说,也让新闻增色不少。

  恰当运用记者出镜现场播报这一形式,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视线来了解新闻事件,主动参与思考,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另外,还可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形象的东西使用到新闻中,这些都是增强新闻生动、形象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有关“三农”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只要自始至终坚持“心中有农民”、坚持“三贴近”,就一定能制作出令农民观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电视新闻,因为只有他们喜爱,人民新闻才真正是人民的新闻。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②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见表1)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见图1,图2)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牛盾:《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赵红银:《选自〈农民日报〉之〈中外种业周刊〉良种良法版的图片新闻》,2006-01-21。

  新闻媒体是时展的记录者和推动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来。新闻媒体应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实施途径的基础上,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去追踪、记录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用媒体的力量支持和推动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有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日渐具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只有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要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要建成什么样子,中央提出了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概括力很强,基本描绘了我国农村未来的整体面貌。应该说,这也是深藏在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内心的梦寐以求的美好图景。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认识。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国家实行了近50年的城乡分别治理的所谓“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渗透到人们的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望一朝一夕就能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就是要解决四个关系:一是解决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更加便利有效地进入国内市场,逐步发展到国际市场;二是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提高我国城市化率;三是解决农民与城市的关系,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四是解决农民与政府的关系,让公共财政和社会服务的阳光普照全体农民。这四个关系中的每一个关系都事关重大,关系到方方面面,解决起来需要很多的探索和一个很长的过程。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既把它看成一个长期发展方向,又把它看成当前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既不为一地一事的变化而盲目激动欢欣,也不能对新事物新苗头新进展视而不见。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8个方面32项政策措施,其中最后一项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又专门强调“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这说明,新闻媒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新闻媒体的视野、广度要有新的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启动,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步关键棋,也为新闻媒体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与传统的“三农”新闻宣传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的视野应该大大拓宽,从过去主要宣传农村政策和农业农村经济,延伸到农村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不仅要关注农村内部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与外部的联系;不仅要关注农民的就业与增收,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需求与权利保障;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也要关注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和新型农民集群的培养和造就;不仅要关注“三农”_[作的强化,也要关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没有旁观者,中央和国务院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过去我们做“三农”报道,采访的是农民、有关县乡干部、专家、技术人员等业内人士。现在,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宏观趋势下,围绕着建设新农村,我们既可以采访农民以及有关干部和专家,也可以采访企业的厂长、城市的市长、银行的行长、学校的校长等,因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的事情,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

  新闻媒体应该找准自己的方位。新闻媒体要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源泉之一,成为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成为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成为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监督的阵地。在日常报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着党、政府、社会、亿万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具体地说,就是要抓住“十个新”:新观点、新探索――针对新农村建设开展理论研讨,进行工作思路探索;新决策、新举措――及时刊发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最新决策,各部门各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出的最新举措;新实践、新经验――报道宣传各地区、各行各业、农村基层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创举与做法;新成就、新典型――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新矛盾、新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突出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新矛盾、新问题出来以后,自然会有一些解决矛盾、问题的观点和探索,自然会有新的决策和举措,自然会有一些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成就和典型,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足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也必将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

  新闻媒体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性力量。在整个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本,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做到“三个说话”,即“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通过做好“三个说话”,创新新

  闻宣传的方法,增强新闻宣传的效果。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处于相对弱势、缺少话语权的情况下,非常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新闻媒体触角宽泛,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民的愿望与诉求,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开展,也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千头万绪,我们媒体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下提出几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在新闻宣传中多多予以关注。

  多关注农村建设中的机制体制建设问题。“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工作层面的问题,而是机制与制度的问题,机制与制度问题解决了,才能为更多问题的解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的基础。解决机制体制问题,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五大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这五个机制的解决,也就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

  多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村经济没有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村容村貌再怎么整洁漂亮也不行,他们照样供不起孩子上大学,生病住院照样付不起医药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搞好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同时还要发展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农民就业。还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多关注农民权利和农民的地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原因,农民实际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他们的权利最容易被忽视和被侵害。我们一直说我国存在“三农”问题,现在有专家说实际上存在着“四农”问题,在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农民工问题。不管是“三农”问题还是“四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三农”的弱势地位有个根本的改变,使我们的农业成为受保护的有吸引力的产业,使我们的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使我们的农民过上更宽裕更富足更有尊严的生活。“农民”一词的概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从身份的标志回归到职业的称谓。

  监督的方式、途径和渠道有多种多样,更多的时候,舆论宣传、媒体监督的作用及威力,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搞、政绩工程或者强迫命令、包办代替,加重农民负担等情况。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的及时发现和坚决揭露,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强大优势,使错误做法得到切实纠正。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发挥对事物分析、判断的敏感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工作建议,为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时代、新农村建设需要新闻媒体准确及时地反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呼吁动员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新闻媒体要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勇往直前,不断努力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宏观环境。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并且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带来许多便利[1]。与此同时,对农村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带来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新闻传播方式上,还是在新闻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改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农村地区的新闻内容以及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匹配,因此,需要实现新闻传播的转型,促进体制的变革。第二,如果农村地区的新闻传播工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很难生存。因此,需要实现多元化的管理方式以及运行方式。

  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智能手机以及无线网络等得到普及,所以,在农村地区很多用户都是通过智能手机当中的社交软件进行新闻内容的接收与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通常情况下源于网络当中,在互联网网络当中,信息量巨大。农村居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同时农村新闻传播需要在大量的新闻当中脱颖而出,那么需要对大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理,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到自身想要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属于大型的社交圈。在大型的社交圈当中,新闻将会在其中产生,同时实现新闻传播以及新闻阅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当中,可以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同时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比如,农村地区居民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当地发生的或者热点的信息内容。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其中有许多新闻聚集性平台正在不断发展起来,并且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完善,因此,农村新闻传播的发展,需要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不断拓宽网络媒体传播渠道[2]。这就需要农村地区相关新闻工作人员,针对网络媒体新闻行业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其中选取最为适合农村新闻传播发展的网络媒体新闻渠道。比如,针对农村新闻传播,创建相应的微信公众号,积极鼓励人们对微信公众号关注。在微信公众号当中定期向用户推送新闻内容。通过微信传播方式,保证新闻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加符合如今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特点,从而为农村地区新闻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在传统农村地区新闻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新闻内容是否更具吸引力这一问题,因此,在新闻产品当中针对记者采访以及后期编辑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但是,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村新闻产品将会被互联网当中的新闻内容所代替。基于此,需要对新闻产品进行创新,在新闻产品创新中,不仅要加强新闻热点事件的融入,还需要将农村居民身边发生关注的事情融入新闻产品的创新当中。在保证新闻产品时效性的同时,保证新闻产品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新闻内容真实性,是保证新闻更好发展的前提保障。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相关新闻工作者能够在日常工作当中,及时对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内容符合用户需求。

  在移动化联网背景下,先要实现农村新闻的更好传播,需要为移动客户端定制专属的新闻内容。在对移动客户端专属内容的定制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用户的新闻观看方式、观看新闻的类型等进行详细分析与了解。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定制内容符合用户的需求,这样可以不断增强农村新闻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力。专属的新闻内容,并不是将传统的新闻内容复制到客户端当中,而是需要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咨询热线:400-023-4865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3 KK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