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23-4865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kk体育 > 新闻资讯

kk体育24新传考研择校 中国农业大学历年真题分数线招生简章报录比参考书目就业情况

发布时间:2023-10-03 23:59:17

  kk体育中国农业大学地处北京,“211、985”工程院校,是农业类高校的霸主,优势巨大,双一流赢家之一,9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想要上北京的名校又想考竞争力相对较小的学校,农大可以列入你的择校名单了呦。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新传仅见招收学硕。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 1905 年成立的京师大 学堂农科大学。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

  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设立新闻传播学学科kk体育,同年设立媒体传播系、招收传播学专业本科生,是国内第一批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2005年,本学科招收传播学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专业目前设有3个二级学科方向: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传播。

  本学科立足于现代媒体视野,以乡村社会发展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点,以乡村传播理论和实务、乡村视觉传播、乡村科技传播为特色,形成了以乡村传播学、乡村视觉传播、乡村新媒体研究与实践等为重点的整体学科构架。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拥有北京丰富的媒体资源。无论是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还是网络媒体如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光明网、新浪等,都聚集在北京,无论是进互联网大厂还是传统媒体,就业都有非常广阔的选择。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在乡村传播学等研究方向专业实力十分雄厚,非常契合目前国家政策规划,就业前景很好。

  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广电部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部级项目的资助,且多次获得教育部kk体育、农业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以及北京市相关部门的科研和教学奖励,出版了系列学术专著和论文,不仅是乡村传播学领域的拓荒者,也是乡村传播研究领域的拓展者和引领者。(文末有关于导师的详细介绍呦~)

  农大每年招生人数较少,且目前只招收学硕,学制为两年,学费为8000元/学年。官网公布的2023年招生专业目录中显示招生方向分为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发展传播学。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类高校的霸主,其新闻传播学研究与乡村社会紧密联系kk体育,形成了以乡村传播学、乡村影像传播、乡村新媒体研究与实践等为重点的整体学科构架,每年的真题也充满了“乡土气息”。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新传近几年的考情数据来看,其专业课考试和内容变化比较大:2018年之前招生方向为影视传播和传播社会学,比较看重影视理论和文学基础知识。2019年增加了新闻业务和跨文化传播。2021年,农大招收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二级学科。

  总的来说,相对北京地区其他高校来说,中国农业大学新传对专业知识的考察较为基础,少有深入超纲的题目,因此备考压力较小,适合跨考新传的学生。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传播学自2010年以后就不再有指定参考书目了,以下参考书目是结合历年上岸学长学姐的经验贴总结而来,大家还要结合考纲适当扩充延伸kk体育。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传播学研究方法》李红艳著《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著《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著《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著《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张子让著《电影学》刘宏球著《美学教程》王一川著

  另外,备考资料怎么能少得了胡师姐蓝皮书呢?蓝皮书,胡师姐团队内部资料,分模块纵深学习,建立全新知识体系,考生可以依据考试方向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进行针对性学习。干货热点满满、帮你快速理清学科框架体系,理解晦涩理论!

  我们的全程班达到最高622课时大班课和20-30课时院校小班课,分为四轮复习和5个模块,陪伴你从1月到12月笔试结束。

  新闻学精讲详解+传播学基础精讲详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精讲详解+新闻实务知识精讲详解

  全时段跟踪进度+每周一次一对一回访+详解目标院校近五年真题+院校老师论文带读+模拟考精讲+公共课学习指导+精细化学习社群(中国农业大学小群)

  05中国农业大学新传考研近三年真题及备考策略(一)真题风格分析与备考策略根据往年真题来看,中国农业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题目灵活多变,考纲的变化也比较频繁。2018年以前,新闻传播学的招生方向为影视传播和传播社会学,需要考生掌握影视理论和文学基础知识。2019年加入了新闻业务和跨文化传播,2021年开始招收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二级学科,同时将826考试内容改为文学、美学、影视艺术,试卷满分为150分。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到了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纲又出现较大的改动,增加了新闻业务内容。试题考察范围较广,包括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舆论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826则更贴近新传领域的实务及热点,尤其是添加了实务题的考察。如“元宇宙”“网络直播”……

  中国农业大学新传导师介绍李红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系主任、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1994年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硕士、2004年获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南伊利诺伊大学访学、在人民政协报担任编辑记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社会学、城乡传播学、乡村传播学、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扩散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群体认同、公共传播、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播等相关议题。出版英文著作1部,中文著作6本,译著1本,教材4本。学术论文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期刊,先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2010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李焕征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博士(电影学)。研究方向包括电影理论与历史、乡村传播、影视传播、纪录片创作研究。曾长期从事电视宣传工作,《国庆逸事》《广厦千万庇学子》《大路朝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数十部电视片在中央及省市级电视台播出,多次获省部级广播电视奖。2013年,个人专著《银幕上的乡土中国》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曾主编《影视艺术基础教程》(教材),参编著作有《中国乡村传播学》《中国茶文化》《茶文化学》,专题片解说词分别被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淮海大地》《足迹——电视专题人物一百例》《冲出万仞宫墙》等著作。谭英教授兼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常务理事、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顾问、耕读教育联盟常务理事。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传播与乡村发展、耕读教育与人才培养等。主持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科技部等多个相关课题。编导出版十余部电子声像作品和教材,其中,电视科普片《数字化农业》荣获第八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科普类金奖。出版著作《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沟通智慧与传播》《信息传播位能原理与转化策略》《新农村“自下而上”信息传播范式研究》等7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敖松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系主任、乡村视觉艺术中心主任。研究领域:绘画、视觉设计、纪实影像。曾担任第29届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摔跤项目体育展示经理,主持设计29届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摔跤项目运动员展示T台。主持“巢状市场”扶贫与乡村复兴子项目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巢》分别获第二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纪实类一等奖、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高校单元一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项,曾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影像装置艺术展——《低头思故乡》、绘画作品《乡野》(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封面)、绘画作品《对峙》(译著《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封面)、绘画作品《宴》(著作《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封面)、装置绘画作品《井》(著作《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封面)。2008年获第29届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王朋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视节目美学与市场规律、互联网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舆论学基本原理以及危机舆论管理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国际新闻界》《中国电视》《新闻春秋》《青年记者》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作包括《“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算法创作:大数据时代电视节目创作的新模式——以《纸牌屋》为例》《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硬实力、软实力与巧实力——以BBC、CNN等为例》《互联网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东中西部三个乡村的田野调查》《“全传播链”风险管理》等。旷宗仁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曾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访学。兼任中国科技新闻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员,中国影视协会会员,中国话语研究会会员,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农民日报社2019年度金稻穗奖评委。长期从事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村发展领域研究工作,包括科技传播与交流、农业科技推广、乡村信息传播、乡土农业知识保护与创新、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农业部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参与其它研究课题30余项。已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东南学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3部,其中独著3部、合著3部、参编7部,个人撰写超过200万字。王海强副教授2003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类图书特聘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文化视觉传播、乡村景观设计。长期从事以乡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活动。主编及编著美术技法类图书300余册。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河北张家口市文化创意村规划项目、河北易县乡村振兴项目等。张曼玲副教授2004年获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新媒体研究、编辑出版、信息资源管理、儿童阅读、数字阅读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全民阅读背景下流动儿童的阅读现状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等多项课题,曾在《新闻界》《电视研究》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曾荣获特等奖。左永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媒介市场调查、影视音乐运用与传播等。挂职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2019年以来多从事涉农企业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策划。曾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文章,研究央视品牌节目——《致富经》品牌发展之路探析与思考。2020年指导学生拍摄制作《抗击疫情 中国力量》在北京市大学生电影节中获精神文明奖。在媒介市场调查方面着重研究节目内容、受众类型及偏好分析;在影视音乐方面主要研究音乐在电视、电影中的运用、特点及艺术效果分析。闫振惠 讲师2018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影理论与批评kk体育、导演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和儿童电影。曾在《Children’s Geographies》和《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若干论文。2020年发表英文专著《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in Post-Socialist Chinese Cinema》(Routledge)。曹昂 讲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学习。关注传播与社会发展、健康传播、性别研究等议题,曾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长期参与性别平等、儿童权利、人口流动、乡村建设等议题的在地实践项目和培训项目。张志娟 讲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民俗学者组织通讯会员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专家组成员。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民俗传播、影视民俗学、民俗学史。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网络民间文学与当代文化传统》、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1872-1949)》,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侯玉峰 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组织与乡村治理、文化与三农传播、影像与科普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在云南、重庆等省市从事乡村振兴的实验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表相关论文和媒体文章,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红色赛道一等奖。br/扫码即可添加助教老师咨询br/中国农业大学新传考研课程详情还可以进新传考研交流群,br/群内有老师答疑、分享考情资讯~

咨询热线:400-023-4865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3 KK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