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65传真:
kk体育农业行业观察沙龙回顾: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呼吁新场景、新应用!
kk体育未来农业的方向:农业绿色低碳,这不仅仅是行业趋势,更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近些年,农业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创新、乡村振兴的新常态。另外,在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下,农业绿色、农业低碳等全新的概念不断地涌现,并成为一个万亿级的赛道。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kk体育,“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政策与市场的助推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中国新农业新经济的火热赛道。
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农业绿色低碳领域存在模式单一、产业融合不够、商业化薄弱等问题,未来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如何从技术升级到产业,如何真正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又将如何加速商业落地,构建新场景、新应用...成为企业的必答题kk体育。
为此,农业行业观察&农侠会特此举办了一场以“问道!农业绿色低碳路在何方”为主题的沙龙研讨会,邀请了霖和气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林莲、北京环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昕新、自然创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陈力等嘉宾围绕农业绿色低碳新趋势解读及分享,解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图景、新商业、新模式、新应用,共同展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能性。
在企业案例分享环节,霖和气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林莲、北京环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昕新、自然创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 陈力等嘉宾代表结合自身创新与实践,分享了当前机会与突破口。
在圆桌探讨环节,农业行业观察创始人李剑与霖和气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林莲、北京环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昕新、自然创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力等嘉宾围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与探索过程中的问题、机会、挑战、产业化等话题进行深度交流与分享,以下是参与沙龙活动嘉宾分享的实录,略有精简。
作为圆桌探讨环节的主持人——中国农业产业分析师、农业行业观察创始人李剑谈到,农业绿色低碳是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要顺应政策,其次,企业还应该要积极探索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场景场景、应用创新;最后,面对不确定,农业绿色低碳领域的创业者必须要用研究企业战略的态度来对待绿色低碳,战略高度、全方面地洞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如此,农业企业才能行致久远。
1、问题: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
林莲: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顺应了国家大趋势,从其作用来看,将有力地帮助农业从第一产业升维到第三产业。与此同时,帮助农产品变成有品牌识别度的商品,在绿色低碳方面促进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推进农业碳中和方面有两个重要抓手,一是农业碳汇,二是产品碳足迹标签,富碳农业不仅要通过领先的技术创新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助力作物提高产量、提升口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供额外的碳汇收入,并通过碳足迹标签让绿色低碳农产品获得品牌溢价,从而达到利国利民。
陈昕新:从大背景来看,农业绿色和低碳发展的目标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变革。我理解的农业绿色发展是两层意思,一是建设良好的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标志着我国农业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从对产量的追求,到在产量有保障的基础上,提升对质量的要求;二是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要求,要解决农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农业绿色发展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问题,以及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
另外,低碳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降碳减排问题需要人类共同实践解决。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亦承担源头降碳责任。农业的碳排放大户在养殖业,目前我们运用颠覆传统方式的水热裂解新技术治理养殖粪污等多种农业废弃物,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践行业降碳,助力农业低碳发展。
陈力:其实,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效率问题,如何利用技术助推农业生产高效发展。在发展绿色低碳中,企业需要借助技术的提升,不断地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另外,企业还需要重视技术的升级与应用,把一流的技术应到农业农村,真正实现农业绿色、环保kk体育、低碳等全循环的伟大目标。
2、机会:国家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企业遇到哪些机遇;如何把握这些机会
林莲:绿色低碳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会。面对机会,企业除了自身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之外,还需要依靠整个产业生态相关技术的协同发展,因为推动一个产业变革升级的技术都是成套出现的,单一技术需要搭配或等待其他技术的出现,比如互联网、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移动支付等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升级的成套技术,缺一不可。对于农业而言,降碳、固碳、用碳,与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效提升,以及相关的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密不可分。就固碳而言,推进农业碳汇和农产品碳足迹,目前亟需的是相关标准和方法学的建立,这些都是当前行业发展需要尽快抓住的机会。
陈昕新: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作为从业企业,恰逢国家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机遇,必须要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紧跟政策,快速成长,尽快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产品增质提效,助力生态有机循环,去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市场优质高效、农民增产增收和消费者食品安全、可口、价廉的多种需要。
以土壤为例,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在追求产量的阶段,大量使用化肥农药kk体育,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甚至退化,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日本和欧美国家,因此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成为我国农业大政方针。日本有机肥料的使用率超过70%以上,而我国目前使用量不足10%。因此,真正优质的纯有机肥料、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改良产品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很好kk体育,在政策的加持下,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陈力:其实,问题就是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帮助社会或者用户解决问题,才是核心。以自然创造为例
「自然创造」目标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目前,与国内多家餐厨处理企业达成合作,获取以餐厨为代表的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在规范化的工厂环境下,将其转化成为优质的黑水虻昆虫蛋白。同时,公司会将黑水虻幼虫通过特殊工艺加工成活性饲料,提供给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企业。此举也是实现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帮助人们实现美好生活。
3、难点:目前,国家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业和企业都存在哪些难点,有什么好的对策吗;另外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是否存在伪需求,请谈谈个人的见解;
林莲:农业绿色低碳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问题,而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方面,目前的挑战在于成本与收益,也就是项目的经济性问题,而这也取决于整个行业相关技术的共同进步、融合发展,才可以把成本降下来、把收益提升上去。另外,发展农业绿色低碳,还需要政策引领,国家还需要出台各类实施细则,包括相关标准制定及绿色低碳技术的认定与推广,帮助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解决认证难题和认知难题。
人类生存活动可以归纳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全球来看食品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总排放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碳排放约占20%,因此农业绿色低碳是一个真需求,国家、企业、消费者都要拥有绿色、环保、低碳的思维,企业要积极投身到“3060双碳目标”大战略里,借助先进的技术帮助产业升级,落实每一个需求系统性地解决。
陈昕新:国家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要走一段艰难的必经之路,首当其冲是推动行业认知的改变。从终端来看,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问题造成在生产实践中的认知非常混乱,市场监管难度大。以肥料行业为例,终端销售乱象丛生,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充斥,“使用化肥产量高”这一认知占据主流,且有机肥料产品造假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监管,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需要政府监管与政策扶持,需要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标准与检测方式。而且农业生产是周期性的,培育市场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懈地努力,有长远追求的企业才适合这个行业。
地方农业绿色发展也是同样的需求,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政府出于落实国家政策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的考虑,帮助企业解决落地后发展中的政策性难题与当地农户的沟通问题,企业要完成政府的农业废弃物的治理要求,同时做好产品生产与营销,在资本方的支持下,共同提升市场与用户的认知水平,敦促行业的标准升级改造,真正构建好现代化的产业架构。
关于伪需求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细分市场永远都存在,不一样的参与者看问题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比如有机食品,在大城市中的中产阶层认为钱不是问题,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其实,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的需求,大部分人还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我们还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进行产业调整,需要平衡好基本生存需求与高质量生存需求。
陈力:目前,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遭遇成本投入难题,尤其是随着技术的投入,企业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另外,在市场与用户认知上,企业还需要突破自我的限定,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出适合市场与用户需要的产品。与此同时,随着整个行业的认知提升,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将会逐渐被更多人接纳。
关于伪需求的问题,其实,这是技术的问题,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依托技术的提升,技术能否解决当前市场与用户的问题,才能是真正判断是否伪需求的关键点。
4、产业化:企业如何从产品、技术升级到产业赋能;商业创新途径或路径有哪些;在创新与落地上,还有哪些趋势?
林莲:农业绿色低碳大势所趋,企业需要顺应产业发展大趋势,推动行业进步,推动消费者认可绿色低碳商品的溢价。另外,企业还需要发力技术研发与创新,把产品的成本降下来,创造出市场和用户负担得起的产品或技术。
在执行上,农业绿色低碳还需要政策支持,以及产业联盟的助力,多方发力提升绿色低碳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业闭环,赋能乡村振兴。
陈昕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变革必须立足于科技进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也不例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引擎,但是农业从来不是一个快速实现财富大量积累的产业,所以在这个领域里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要胸怀理想,然后耐心和坚韧。我们环清环境背靠强有力的清华大学研发团队,最大的能力是持续的创新能力,新的工艺与新的技术,已经过市场检验,非常优异,同时拥有充分的开拓与运营的能力,具备成为行业升级换代技术与产品的要素,并站在政策的风口,我们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大范围的宣传与普及,需要更多的资本支撑。
我们以高新技术的工业设备高效处理农业废弃物,并产出高品质的固态和液态纯有机肥料,在应用中证明这是一种全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目前,生产工艺定型,是现有技术的30倍速率,但依然将在实践的路上不断优化提速。产品效能卓越可靠,但我们仍在不懈地进行多样化的研发,拓宽它的适用领域,延展它的使用效能,立志做最好的肥料,真正助力我国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无止境,我们的追求是推动建立新的行业标准。
陈力:在商业化上,企业要寻求场景和交易对象的创新。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做农业绿色低碳的企业要把市场放眼全球市场,用一流的技术赋能世界各地的用户。另外,还有就是场景创新,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找新场景,实现产品与技术的跃迁,帮助行业解决发展难题。
李剑也表示,在道路探索上,企业一定要积极探索新场景、新应用,把投入品和资源产品变成赋能产品,这才是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李剑还认为,农业绿色低碳是未来农业发展主要方向,需要企业不仅仅在生产方式变革,更需要在企业经营、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层面创新。以“环保”、“绿色”、“低碳”思维指导企业生产与管理,或许会成为企业经营的新常态。
参与本次沙龙分享的3位嘉宾也一致认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农业行业观察透视,中国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其中,有3条路径正成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方向:
节能减排是企业必答题。实践证明,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了顺应大趋势,国家积极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帮助企业制定绿色转型方案、低碳生产方案。作为企业,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还是具体的生产实施方案。利用节能减排目标,在企业生产、管理等环节开展绿色低碳转型。
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农业绿色低碳的突破口。比如,我国每年农作物会产生8亿多吨秸秆,它曾经被视为农业废弃物。近几年,各地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路径,让“包袱”变“财富”,有力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另外,去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加速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上,科技成为关键点。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技提升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成果,同时,提高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率,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
农业企业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减碳是目标,固碳是方式,碳变现才是经济的增长方向。
截至目前,业界已经出现了碳资产、碳交易、碳汇、碳交易等创新方式,企业把环保、绿色、低碳等投入品再次转化成投资或企业收入的回报。根据媒体报道,某个山东的企业“600万吨减排量变现2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保证粮食安全。对农业来讲,在减污降碳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农业的增产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全民工程,企业实现固碳增汇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
另外,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我国将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秸秆综合利用等10大行动,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进农业生产节能降耗,提高农田水产固碳增汇能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根据中外主流研究机构测算,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需投入的资金规模大约在150万亿到300万亿元,依据乘数效应,绿色低碳经济的总体规模将有望达到数百万亿。
农业行业观察深信,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仅是站在现在探知未来,更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如何用绿色、低碳思维或目标规范、指导企业经营与发展,这不是一个课题,更是企业的必答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